本篇文章3983字,读完约10分钟

新世纪第三年(002280),国务院正式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2004年,被称为“东北振兴第一年”。今年,李克强出任辽宁省委书记。俗话说,“天对斯里兰卡人负责”,外界更加关注:这位以勤奋著称的改革家将给辽宁带来什么变化?

据辽宁省委工作人员介绍,自2004年12月13日上任以来,李克强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不间断的调研活动。他的包里总是有一张辽宁的地图,他在短短15天内走遍了12个地级市和两个副省级城市——沈阳和大连,“几乎一天一个城市”。

此时,李克强正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规划辽宁的发展规划。“以建设新的民族工业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长区为目标”,“抓住‘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三个关键点振兴辽宁”,这一大思路逐渐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要住房,找柯强”

沿着一条狭窄崎岖的小巷,李克强匆匆走进了富顺一个叫莫迪沟的棚户区。据说这里已经连续五年没有人娶新妻子了。谁想在这里娶她的女儿?低矮破旧的房屋拥挤不堪,没有公共排水、供暖和供气设施,墙壁上到处可见巨大的裂缝,在木头的支撑下几乎没有倒塌。李克强走进一所房子。当他握着一家之主的手,询问他的生活状况时,他发现即使他在室内说话,他的呼吸也变得冰冷。房主告诉他,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因为房子年久失修,房子内外的温度几乎一样。那天,抚顺的温度是零下29摄氏度。

李克强曾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

这是李克强上任的第12天。除了眼前纷繁复杂的任务之外,他首先选择了走进生活中有困难的群众,从人们最期待和关心的事情出发。

也是在莫迪古,李克强见证了近千名居民共用一个简易厕所的场景;看见一位老太太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裹着被子,冷得发抖;看到一个六口之家挤在一个20-30平方米的小屋里,两个儿子在家失业...李克强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和心碎。他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政府遇到了一些困难,咬紧牙关也能挺过来,但对于生活贫困的普通人来说,有些困难自己是克服不了的。

李克强曾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

李克强清楚地知道,眼前的场景不是莫迪古独有的。上世纪末,中国的改革进程继续推进,辽宁像所有传统工业省份一样,经历了阵痛:大量工人下岗,许多人住在这些“棚户区”,成为城市中最贫困的群体。该省有近一百万人住在这样的棚户区。

临行前,李克强向莫迪古的居民承诺:“现在你们的房子都被毁了。下次我来的时候,我卖铁的时候就让你住在这栋楼里!”话音刚落,一位阿姨高兴地拍了拍李克强的肩膀。李克强立即强调他的语气,说:“如果你不能实现它,你们都来找我。”

四天后,投资180多亿元的棚户区改造被列为辽宁省“第一民生工程”。“虽然我们的财力不足,但现在是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了。”李克强对官员们说:“即使中央政府的政策赢不了,也必须出台省市政策。”沈阳的一名基层官员兴奋地说:“天很亮!”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辽宁省共拆除棚户区房屋1212万平方米,新建拆迁房屋1931.5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34.5万人和120万人,基本完成了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要住房,找柯强”成了一首民歌,在辽宁流传开来。

今天的莫迪古,以一种新的面貌,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来自山东的谢因为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的辛苦,所以不敢邀请家人来看。“棚改”后,这家人搬进了一栋55平方米的新房子。谢10年后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信:“今年过年,我一定会回家看你,接你几天。”这个曾经被女孩们避开的地方,也在喜庆的鞭炮声中迎来了22位新娘。

李克强曾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

据统计,李克强在辽宁执政期间,改造了2910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世界奇迹”。

将“输血”改为“造血”

“和平共处”的问题已经解决,这只是第一步。辽宁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仅国有企业下岗和转移人员就有178万人,全省有14万户和24万户“零就业家庭”。如何变“输血”为“造血”,防止贫困家庭成为“重要家庭”,成为李克强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在调查了解“零就业家庭”的情况后,李克强立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帮助至少一个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这些家庭和棚户区居民是辽宁市两个突出的困难群体。李克强一再强调,就业和再就业是解决弱势群体生活的根本办法。

不久,李克强主持建立了一套针对零就业家庭的长期就业援助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从社会保险补贴、税收减免、财政收费等三个方面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和棚户区居民子女的培训力度,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一旦出现“零就业家庭”,至少要在20天内提供一份合适的工作。

为了了解实际进展情况,李克强曾经打电话给那些根据记录簿登记了真实姓名的家庭,一个接一个地问:“你有工作吗?现在情况怎么样?”辽宁的一位干部记得,当他去棚户区调查时,李克强会打开垃圾桶,从丢弃的垃圾中判断居民的生活状况。“你骗不了他。”干部说。

以艰苦奋斗的作风,辽宁民生工程解决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辽宁省登记失业率比2004年低2.07个百分点。

启动“新辽沈战役”

这里的棚户区改造正如火如荼,一场名为辽宁国企改革的“新辽沈运动”正式吹响了号角。人们发现,李克强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官,这次似乎更为紧迫。

造成这种紧迫性的原因是:2005年,辽宁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突出问题是缺乏动力、负担重、效率低、市场反应迟钝。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04年,辽宁省有地方国有企业4482家,其中国有独资企业2787家,占62.2%;共有134家股份公司,仅占2.9%。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实行股份制改革和多元化产权。

具有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李克强清楚地认识到,国企改革对辽宁来说是一个机遇。“条件具备,环境有利,时机成熟。一旦错失良机,辽宁将再次失去最好的发展机会,并将为未来的改革付出更高的代价。”李克强淡淡地说道。

就像历史上任何一场硬仗一样,李克强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动刀反对产权,而这背后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制度和机制的改变。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除少数大型煤炭企业外,所有地方国有企业都要参与改革。特别是对地方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围绕股份制改革,放开国有资本持股比例,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吸收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与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李克强曾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

“新辽沈战役”无疑复兴了许多国有企业,上演了新的传奇。其中,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改革中,它与中央企业中国建设(601668)物资公司和私营企业进行了重组,成为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企业。“深矿”曾为中国建筑材料总公司制造生产设备,曾是该公司的采购对象。重组后,中国建材总公司的相关制造资源整合到“申申矿”中,“沈心矿”成为中国最大的矿山机械生产基地,中国建材总公司也向“上游”装备制造迈出了一大步。

李克强曾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

截至2007年底,辽宁40家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和21家国有大型非工业企业的重组率达到90%。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爆发力开始显现。

此外,李克强从辽宁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R&D机构,推进重点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100个产业调整项目,使一批高新技术名牌产品脱颖而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

转身,转身“向大海”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写下了新中国许多光辉的历史: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级轮船、第一台工业机器人(300024)……诞生在这里。长期以来,“工业大省”一直是辽宁最突出的标签,它深深植根于每个辽宁人的意识之中。

过去,辽宁老工业基地几乎所有的规划都是面向内陆、面向海洋,但李克强看到了它的另一面,提出了一个令辽宁人震惊的观点:“我们是‘沿海省份’!”

人们突然意识到,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辽宁有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2%;它有6个沿海城市: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该省三分之二的面积在离海100公里以内。这的确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宝地!

"辽宁要转身面向大海,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这是李克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战略。然而,如何摆脱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等简单原创理念的框架,也是新任省委书记苦苦思索的难题。

根据当地干部的回忆,李克强沿着辽宁海岸线小心翼翼地走着,他几乎兴奋得无处不在。有几次,他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根据李克强的“规划”,临港工业区将在长兴岛开发,1亿吨级港口将在金州湾建设,沿海工业基地将在营口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将沿黄海和渤海建设。“三点一线”战略带动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创造了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后来,辽宁又增加了大连花园港工业园区和丹东工业园区,把“3.1线”变成了“5.1线”沿海经济带。这一决定也是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大改造”的沉重打击,极大地促进了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李克强曾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

2006年,辽宁全面启动了“五点一线”战略。沿海大量废弃盐场和滩涂得到开发利用,引进项目148个,总投资463亿元。也是在今年,辽宁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特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89亿元,高增长34.8%。

截至2007年4月,“5.1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各园区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英特尔半导体芯片、新加坡万邦集团修船、公共港区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辽宁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热点。

当李克强在2007年底离开东北时,据说辽宁已经“翻身”。

李克强用理想、勤奋、知识、思想、才能和意志来装点他丰富的人生旅程,为中国留下了一系列深刻而坚实的足迹。

“君子厚而薄,势不可挡。”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克强及其领导的新政府一定会不负重托,不负重托,为“中国”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李克强曾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