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6字,读完约3分钟

6月1日,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刘鸿儒基金会”)授予中国人民大学名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叶盛201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周教授,生于1928年,是新中国金融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金融理论研究和传播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资本流动、货币流动、国际收支和金融体系改革等。周教授自1952年以来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一直在那里教书。“60年来,周教授推动了新中国金融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他一直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战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阳作为“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了评论。 据李阳介绍,周叶盛教授从货币信贷资金入手,转向金融体制改革的研究,引进外汇资金,拓展了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资本运作的研究轨道。 周教授在研究货币信贷收支期间,对“信贷扩张”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指出,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通过银行信贷程序进入流通领域,因此货币的收入和支出与信贷的收入和支出密切相关。根据信用创造货币的理论,周教授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他提出,信贷创造货币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约束,即存款等创造的货币应该满足经济周期中增加的货币需求,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上述观点的形成是对传统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财务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概括,现已成为常识。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确实是一个具有理论勇气的挑战。”李阳说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评论说,周教授还在社会供求平衡框架下分析了外汇收支,梳理了外汇收支、外汇储备等金融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丰富了货币流动理论,为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提供了清晰思路。 “我们的金融改革经历了一个以银行融资为主,然后利用外资和外汇融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资本市场已经建立,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内的大型金融流通体系已经形成。”周教授说,金融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学习、思考和更多的实践。 周教授也是金融研究和教育的结合体。20世纪50年代,周教授作为主要作者,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金融教科书《货币与信用》。他写的《货币与银行》是全国高校经济管理核心课程的首选,并多次获得国家奖励。 致力于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刘鸿儒基金会自2011年以来设立了“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迄今已有8名金融教育工作者获奖。2011年,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授予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传伦和上海市金融协会顾问洪家观也获得了该奖项。2012年的获奖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军和东北财经大学终身教授林继肯。除周教授外,厦门大学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曾教授荣获201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标题:周升业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