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57字,读完约8分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沙漠飞了九天。毛泽东主席关于“我们也将建造人造卫星”的号召和承诺实现了。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壮举。在过去的50年里,太空飞行的精神代代相传,从未停止过发展。中国的太空飞行一直是自力更生的,勇敢地达到了它的顶峰,不断地展示着中国的精神和力量。
东方红一号成为中国航天的里程碑
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完成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中国从六十年代起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中国就不会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也不会有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增强了中华民族的信心。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先进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国产火箭发射国内卫星的国家,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安全发展的基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动员和协调的结果,显示了国家制度的巨大优势。由台演奏的悠扬的《东方红》成为激励一代人的最激动人心的音符,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它为中国的太空飞行奠定了基础。“起床,坚持,听,看”从困难和明确的目标开始。在基础薄弱、条件恶劣、无参考样本、无完整数据的条件下,老一代航天飞机走上了地面,克服了从部件和材料到单机、子系统乃至整个卫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项目的全面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成为空间工程管理的“传家宝”,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能力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压舱石”,不怕困难的豪情和拼搏精神成为空间发展的“动力源”。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斐然,装备精良,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来自大国的科技大师、工程“双师”和工匠,造就了一个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它孕育了“两颗炸弹一颗星”的精神。为了宣传“中国第一颗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参与者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一些人已经告别了熙熙攘攘、嘈杂的城市,扎根于深山,搬到了沙漠。他们埋葬了他们的名字,奉献了他们的青春。他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他们以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在历史上的杰出成就,诠释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两弹一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强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积累了独特的军事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象征。
空间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象征
太空探索无尽。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航天事业一直在努力工作,努力不断更新自己的高度,帮助国家发展。
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高度。太空飞行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推动最广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它也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十八大以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继续实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已经成功完成。嫦娥三号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登月探测和再入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很快完成全球联网服务;高分辨率地球观测卫星相继投入使用,民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有能力进一步探索。第一枚固体运载火箭在海上的成功发射试验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两栖发射能力。自从长征一号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原空以来,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完成了330次发射。前100次发射耗时37年,第二次发射耗时7年零6个月,第三次发射仅耗时4年零3个月。空科学、空技术、空应用全面发展,显著推动空物理、空天文学、空生物学等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拉动了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服务。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箭、弹、星、船、船”系统,在轨卫星超过3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促进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商业空间和“互联网加卫星应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空间科技成果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分项目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应急反应、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空间技术和产品服务帮助人们摆脱了贫困。已经移植和培育了20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智慧城市、泰空养殖、泰空制药等新模式已经形成。工业经济规模从100亿跃升至1000亿。在今年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高芬和北斗的结合实现了精确测绘和高精度定位。整个网络见证了霍申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中国速度”的建设,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新的“武器”。科学技术为国家服务,造福人民,科技抗疫辐射效应突出。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名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交流,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新格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意电磁卫星、中法海洋卫星相继成功发射。月球与深度空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我们将启动“一带一路+信息走廊”、“亚太+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等多边合作项目,为共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50多次发射,提供了近20次运载服务,航天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向“全球化”的新名片。积极参与联合国+0+委员会、+0+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构间+0+机构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表《中国空间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声明》,向世界开放和共享高分辨率卫星1600万数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挑战做出重要贡献。
50年来,我们在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新的国家制度的政治优势是根本保证。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血液基因。系统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制胜的法宝。尊重科学和人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太空梦有助于强化权力之梦,让梦想焕发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动员令,向航天战线和科技工作者发出了“伟大事业始于梦想”、“伟大事业基于创新”、“伟大事业基于艰苦奋斗”的信息。中国的航天工业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当,专注于成为一个强国的目标,并且有决心和能力取得新的成就。
永远抓住机遇,独立创新。2020年,中国将实施第三阶段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国家项目。中国航天事业将把重点放在重大事件上,抓住重大科技项目,抓住急需的前沿需求,抓住未来的基础和基础,充分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拉动和“触发”作用。强化底线思维,坚持技术推广和需求拉动,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和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基础空间能力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
我们始终把智慧集中在解决关键问题和协调创新上。空间是一种高度整合和高度关联的创新。按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国家体系的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的要求,要更加注重各种主体、整个项目和各大系统单位的有效协调,与各级科技力量合作,形成重大航天项目的战略布局和系统布局。有效发挥各种创新资源的优势,倡导主动性,鼓励冒险,允许试错,容忍失败,鼓励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下定决心创新,注重创新;我们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空间创新体系,实现由大到强的稳步推进,推动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我们将永远分享双赢的结果,保持开放和创新。世界航天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它将一起竞争和展示。坚持联合协商、共建的原则,加强航天领域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推进重大科研项目、项目和中心建设,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扩大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的一贯目标,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外层空规则和全球防灾减灾等国际创新治理,积极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建立合作主题,让更多人享受新空间发展带来的好处。
中国的太空计划将以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指导。它将延续“两枚炸弹一颗星”的精神,载人航天计划和月球探索。它将牢记最初的使命,不冒任何风险和挫折,继续追逐天空和月亮的旅程,分享和平与美丽。(美国航天局)
《人民日报》(第12版,2020年4月24日)
责任:张静文
标题:国家航天局:弘扬太空精神,建设强大的太空力量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