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4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新旧周小川:技术官僚的中国命题
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中国金融业在未来十年将会是什么样子;然而,作为过去十年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建设者,65岁的周小川已经执掌中国人民银行十年,他的未来正成为观察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风向标。
3月13日,“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外国媒体连续两次试探性地质疑周小川是否连任,周小川给出了相当有力的回答。“无论我是否连任,所谓的实践检验真理,实践检验政策,正确的做法一定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毫无疑问,无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不会否认近十年来周作为央行行长所做出的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卓有成效的市场化改革、央行框架建设和货币政策调控;即使在2013年的“两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余永定也公开表示支持周小川继续担任央行行长。他过去十年经常批评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多年的老搭档,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央行副行长或许有助于解读周小川留任的政治逻辑——周小川是一位学者型的行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参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他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对我国的物价、税收、金融联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担任央行行长后,在稳定货币运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与国际主要央行进行了良好沟通。
“有这样一位总统掌权,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好处。目前,确实是经济和金融非常敏感的时期。有很多东西不在里面,没有深刻的体验。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吴晓灵说。
“不可替代”,这可能是对过去二十年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官僚的最大赞美;然而,这位被称为中国“格林斯潘”的世界级央行行长,无疑可以逃脱中国的命题和困惑。
自2003年以来,周小川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处于金融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争议的漩涡之中。在他担任央行行长的第一个任期内,无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的重大改革,还是历史性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卖国论”一直是民粹主义者质疑他的最有利武器;在第二个任期内,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迅速出台的“4万亿”刺激政策,以及以周和他本人为代表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陷入了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和货币超调等舆论攻击的漩涡之中。
所谓“如果你能经受住诽谤,你能得到多少赞扬。”
“周小川、楼继伟和郭树清等一批技术官僚是中国的宝贵人才。”3月10日,董辅礽经济与科学发展基金会主席毛振华告诉记者,无论是作为官方智库还是在政府运作中,他们的逻辑和行动都是一致的,他们一直在推动中国向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努力,推动中国按照国际惯例运作。
上述三人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是20世纪80年代“整体改革论”的倡导者。2010年,董辅礽基金会授予他们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在全球化时代,需要有全球视野的央行行长。对于新的央行掌舵人,在未来十年,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说,“在成功实施国有银行改革和上市等重大金融改革后,人民币国际化有望成为新一届的主要任务。”
技术统治:从设计师到操作者
要理解周小川十年来的改革,首先要研究他的改革思想。
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是一个虎穴,周小川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该组织最初是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为制定和加强配套改革方案而成立的智囊团,也是未来总体改革方案理论的基础。
2010年11月,吴敬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项目领导小组由周小川、楼继伟组成,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为吴敬琏本人,其他参加人员有郭树清、李剑阁,他们都是未来的名人;这些人已经成为未来整体改革协调理论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周小川认为,整体改革协调论强调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转变,而不是拼凑起来的。总之,改革需要制度建设,这种改革思路有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如周日之后的银行体系改革和外汇改革,属于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路径。
1993年7月,吴敬琏、周小川共同撰写了《近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周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已经成熟,包括“今后中央银行只负责掌握货币政策,监管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央行应加强在宏观管理中使用利率杠杆和基于利率的意见控制工具;专业银行尽快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过渡……”
前一年,周小川、谢平等人完成了“人民币走向可兑换”课题的研究,这成为外汇改革的重要蓝图,称人民币可兑换不是改革的目的,而是实现改革开放总体目标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未来的国有银行改革中,谢平也将成为周小川的得力助手。
卡尔·e·沃尔特和侯伟在他们的著作《红色资本主义:中国崛起的脆弱金融基础》中称上述20世纪80年代的君主为“市场改革者”,他们仍然致力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努力。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标题:媒体评周小川:中国版“格林斯潘”的中国式孤独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