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8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南宁5月26日电电石山被“绿色服装”覆盖。荒山变成了青山。一丝绿色已经成为广西石漠化山区最美丽的颜色。作为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广西统筹推进扶贫和生态保护,发展优势生态产业。特色产业扶贫覆盖率达到96.94%,绿色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生态优先与特色产业发展
初夏,记者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坝镇新安村看到,新拔的毛葡萄枝条上挂满了杆子。原本光秃秃的石山被绿色的枝叶覆盖着,细小的果实密密麻麻地长了出来。
罗城县位于云南、广西、贵州的石漠化地区,石山县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7.6%,是广西8个尚未脱帽的贫困县之一。贫瘠的石山缺水缺土。毛葡萄根系发达,能防止水土流失,是防治石漠化的理想生态经济植物。目前,葡萄产业已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扶贫产业之一,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3800多户贫困家庭参与了该项目。
罗城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姚宁表示,2019年该县葡萄产量将达到15400吨,初步形成种植、销售、加工的产业链,带动酒饮料产业发展。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广西有近一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和石漠化地区,基本上难以啃食。为了改变几千年来的贫困状况,我们必须一方面解决石漠化问题,另一方面消除贫困,在两个“战场”上艰苦奋斗。
在石漠化地区的东兰市武川镇尚维村,过去这里的人们在山里种玉米“入不敷出”,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退耕还林后,种植了油茶,荒山逐渐变绿,混有黄泥的溪流也开始清澈罗知,一个贫穷的家庭,在村庄的指导下种植了9亩油茶。现在每亩油茶年产值约1500元,他的家庭已经脱贫。
东兰林业局副局长石华说,该县已形成油茶、板栗和核桃三大经济林产业。2019年林业总产值为18.14亿元,利卡林区6.6万多贫困人口受益。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广西还探索了“竹+仁豆”、“仁豆+金银花”等10多种混合造林模式。建设了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自治区54个贫困县中的大多数都发展了桑树种植和养蚕业,使农民脱贫致富。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
在南宁市马山县牯岭镇弄拉屯,曾经“扶山吃山”的村民们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他们放下斧头和弯刀,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把弄拉屯变成“生态绿洲”。
凭借“资源”和对“商业机会”的关注,农拉屯已经开始在生态旅游、体育和休闲领域开展“业务”。“2019年,农乐屯的平均年收入将超过2.4万元,约为2008年的8倍。”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李荣光表示。
都安瑶族自治县被称为“石山王国”。该县东寺乡人民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方式,利用荒山荒坡和石山下的水洼地种植牧草,发展肉牛养殖,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目前,该镇有近4400头肉牛。
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通过“借牛还牛、借羊还羊”和“以粮代赈”等项目的创新实施,河池县的肉牛数量在过去三年里从92.77万头增加到近16万头,增加了30.88万户贫困户和11.86万人的收入。
目前,广西石漠化山区林下经济、长寿养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特色生态产业的准确发展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和绿色革命."自治区扶贫办党组成员邓说。
保护绿色,增加绿色,打造消除贫困的脊梁
在马山县林微镇复兴村,刚刚脱贫的村民卢志新今年1月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保护了村里1500亩林地,年收入7980元。村里的第一书记周符波说:“村里有6个生态护林员,9000多亩林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到2019年底,广西将新增生态护林员5.8万人,管理森林资源总面积7600多万亩,基本实现“一人护林、一户脱贫”的目标河池林业局局长魏说:“从档案里选穷人做生态护林员,带动和巩固了6.9万人脱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1.02%。”
行走在广西大石山区,裸露的山区是罕见的。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鲁治星说,广西大力实施生态补偿,以摆脱贫困,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监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整体遏制,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减少率约为4%。
自治区农业和农村厅表示,广西把重点放在大山区和深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扶贫产业。2016年至2019年间,109.5万444.73万人脱贫,其中80%以上通过工业援助措施脱贫并增加了收入。
在今天的广西八个地区,扶贫开发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广西森林覆盖率为62.45%,生态质量和植被改善程度居全国前列。今年1月至4月,广西52个地表水国家检测断面中,有51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级,98.1%水质良好。(王念、何伟、黄浩明)
责任:叶壮
标题:绿色是“觉醒”的沙漠石山区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