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91字,读完约12分钟

毛泽东时代始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结束于毛泽东主席去世的1976年。 这27年间,在我国近代史上是一挥而就的,但其影响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在稳定战后经济、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毛泽东领导的新政府于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试图在贫困的国土上建立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 但是,不久新政府为了缓和十五建设中出现的经济不平衡改变了迅速的发展战术,摸索了中国独特的计划经济。 其核心是把中央的政策纲领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号,传达给地方,给地方各级干部以强大的动力和压力推进政策的执行。 毛泽东时代,我国经济政策变革有什么前因后果? 本文用经济学原理进行探讨。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税与中国式中央计划经济

毛泽东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当时我国是贫困的农耕国。 一个世纪以来,受到外强侵略和内战的蹂躏,我国工业资产几乎消失了,据毛泽东说是贫二白。 5亿5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国,90%的人住在农村,用以前流传下来的小农经济耕作方法在小土地上辛苦工作。 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处理不了温饱问题。 由于贫困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将争取我国人民对革命解放运动的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向农民作出了最期待的承诺:耕种者有其田。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从1946年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首先在苏区进行了土地改革,1949年以后在全国展开。 土地改革一般先动员为各农户确定阶级的贫农、中下农、中农,参与斗地主。 然后没收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和财产,再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农民。 土改巩固扩大了贫农和中农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共产党巩固了军事和政治成果后,事业的要点首先转移到重建因战争而荒废的经济上。 随着经济迅速复苏,事业的要点又转向经济迅速发展的战术统一,其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在苏联的援助下,新政府在最初的五年计划( 1953-1957 )中采用苏联的模型,制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迅速发展战术,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投资。 包括组装了156套苏联进口设备的工厂。 苏联的经济援助包括贷款、技术转让和向中国派遣1万名专家。 但是,苏联的贷款额只占1、5总投资额的4%,因此这项巨大的建设计划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政府能否充分利用国内的可投资利益(即税金)。 国内第一次规模的城市工商业不足,政府必须从广大农村中提取必要的税金。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在我国历史中,以实物形式征收的农业税一直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基本实行了三级农业税结构

一级是对粮食生产实物征收的税,即公粮,农民无偿把公粮交付国家粮食部门。 1950年公共粮食法定税率为15%,为政府提供了39%的收入。 随后几年,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工业部门的高速发展,农业税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到1976年下降到6%。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二级是粮食收购配额,规定各农户提交公共粮食后,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品牌价格向国家出售一定数额的粮食。 国家规定的收购品牌价格通常低于市场价格,因此粮食收购配额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农业税。 完成这个二级纳税任务后,农民剩下的粮食只够糊口了。 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可以使用剩下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交换其他商品。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三级是农村劳动力的征用。 以前传说农民可以在农闲期暂时休息,做强度小的劳动。 但是政府征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农闲期建设了水库、灌溉系统、公路和其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

征收亿万独立农户的三级税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1952年的经济形势更使新政府感到雪上加霜。 除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外,还必须出口大量农产品来换取苏联的设备,因此市场粮食需求的增加超过了供给的增加,粮食价格在1952年开始大幅上涨。 立法规定确保城镇和出口的粮食供应,降低粮食供应价格,政府1953年关闭粮食市场,垄断粮食交易,政府以外的任何人进行大规模粮食交易是违法的。 1954年,政府把市场限制扩大到榨油种类、棉花、猪肉和其他重要农产品。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但是,这些措施无法改变中国当时的现实:尽管90%的人口经营农业,国内人民的温饱依然是个问题,农业税的征收必然受到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的瓶颈制约。

为了提高政府纳税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扩大税基,政府开始考虑对农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把小农经济转变为合作化经济。 另一方面,依靠处于合作社体制下的基层党组织,可以更有效地征税。 另一方面,毛泽东主席和多位领导人认为进行农业合作化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宣传最新的科学栽培法,可以更广泛地使用高产种子,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跃进。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合作社体制与我国以前传来的小农经济不相容,但我国前五年的计划强调建立合作社必须是自愿的,日程上也比较保守和宽松,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农业改造 从1952年到1954年,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很慢。 到1954年,只有11%的农户参加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这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员工加入私有土地、役畜和大型工具,共同采用,但名义上保存私有财产权。 除劳动报酬外,员工还可以获得他们入职的土地和资本租金。 根据合作社章程,劳动报酬和租金都应该以市场价格为标准。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租金总是很少。 1954年,由于比较富裕的农户开始退休,有些人开始出售和杀死牲畜,砍倒自己耕地的树木。 1955年1月,中央政府下达了保护牲畜的紧急命令。 政府承认国家垄断粮食交易,推进合作化削弱了农民生产的热情,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挽救局面。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1955年夏天,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不平衡。 农产品、原材料、消费品的供给赶不上日益增加的诉求。 随着税收不能满足前五年计划的资金诉求,政府陷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 不平衡因素包括因合作化运动而进一步缩小的农业瓶颈、对重工业的过大投资、苏联模式经济的管理上的困难。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毛泽东提出的处理方法不是停止政府部门经济职能的扩大,而是限制新生中央计划部门的权力,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 在1955年7月31日发表的演讲中,毛泽东说要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推进农村合作化体制。

为了迅速执行这个方针,中国共产党于1955年10月通过了加速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决议,赋予各级党组织批评不同意这项政策的党员的权力,进而可以戴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帽子。

以坚决速度执行这项政策的地方干部受到公开表扬,落后者受到公开批评。 在这种称赞鲜明的激励体制下,地方干部争先恐后地强迫农民以更快的速度建立更大的合作社。 到1956年底,96.3%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比最初的5年计划时间提前了10年以上。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用政治手段制定和推进经济政策的执行标志着我国经济政策政治化的开始。 毛泽东主席在第二年五年计划的第一年,1958年大跃进时,几乎没有听到表示异议的声音。

大跃进

中国共产党希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设定更激进的生产目标,通过迅速的发展摆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不平衡,激励地方干部和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无私的牺牲,从而迅速地把我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195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新方针,呼吁地方干部把小合作社合并到大人民公社。 大二公成为新标准,人民公社成为包罗万象的机构,将地方政府、农业合作社、地方政府运营的工商公司、学校、民兵组织等一体化。 到1958年早秋,人民公社已经遍布全国。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共产党认为集体农业会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是因为呼吁地方干部克服反动的保守主义。 地方干部没能实现粮食产量的预期增长,开始炫耀。 1958年秋季收获后,粮食产量达到5.25亿吨,比1957年增加了170%,之后改为比较稳健的3.75亿吨。 (根据1980年出版的统计年鉴,这个数据下降到了2亿吨。 )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这些引以为豪的数据表明,集体农业已经处理了我国农业瓶颈问题,提高了农业税基,国家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57年的24.9%增加到1959年的43.8%。 这些储蓄几乎都投入了重工业。

但是,集体农业的奇迹只是海市蜃楼。 由于实际粮食产量大大低于过剩的数字,公社超额缴纳了农业税。 农村保存的粮食在1957年从人均273公斤减少到1959年的193公斤,到1960年又减少到182公斤。 由于粮食是当时我国食品的主要来源,人均粮食额的下降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饿。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1959年开始出现大跃进政策的灾难性结果后,毛泽东暂时撤退,政府和党的事务由刘少奇和邓小平负责。 这两位实务领导转变了经济政策,从1958年到1962年将粮食收购额减少了1000万吨,将新招募到城市的工人遣返家乡,解散公社食堂,缩小合作社规模,开始进口粮食。 更重要的是,1961年,他们允许在各地进行自下而上的市场经济改革试验。 1961年粮食产量开始回升,但到1966年已超过大跃进前的195亿吨( 1957年记录)。 这一年,另一场政治动乱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了。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文化大革命

后大跃进时代的政策有值得观察的特征。 首先,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被调整,分发到部分地方的权力被回收到中央。 中央不相信地方干部报告的消息。 第二,集体农业规模缩小为自负盈亏的生产大队,关闭了公社食堂。 更重要的是,政策允许集体农业体制内自愿进行从主干到户的试验,允许农民保存小的自留地,重新开放农村市场,允许农民买卖自己的剩余产品。 这些政策比较有效地阻止了经济滑坡的势头。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代表着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屈辱倒退。 当这种倒退具有战略意义时,毛泽东可以超然置身事外。 但是赫鲁晓夫在1956年开始反省和批评斯大林暴政,毛泽东开始担心继承人在他死后会做什么。 经济恢复后,毛泽东利用民众的个人崇拜,动员红卫兵制造刘邓的反叛,采取措施清洗哪个有可能成为中国赫鲁晓夫的高官。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考虑到中国农村的脆弱状况,中央领导极力阻止文革蔓延到农村,避免大跃进时的饥荒再次发生,但刘邓小平允许的市场化改革变得乌有。 直到1978年市场化改革重新开始,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持续停滞。 但是随着解放后婴儿潮的到来,我国食品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不能满足随着粮食收购量的增加而日益增加的城市粮食配给,政府让数百万城市青年上山去农村,自给自足,接受农民的再教育。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文革麻痹了政府和新生的计划经济手段。 在没有计划和市场诱惑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各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基本物质的供给,放弃了地区的比较特征和分工,在当地地区开始复制小而全部的工商业结构。 1978年邓小平复活后,通过新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终于回到了飞跃的轨道。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讨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古典理论。 那是计划解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因为这个计划经济不用于大幅度的经济变动,或者至少可以更好地应对。 我国没有在实施计划经济的经验中验证这个理论。 相反,中国实施的中央计划使经济面临新的系统性风险: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针必须在全国执行,因此政策的失误会引起系统性全国性的经济失衡、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及长期停滞。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风险的来源是经济和政治权力集中在中央计划者手中。 在我国毛主席是具有卓越魅力的领导人在政治和经济政策方面掌握着权力。 毛泽东时代由于缺乏对权力的比较有效的限制和平衡,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显然无法制止有害的政策方针势头。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毛泽东时代目睹了喧嚣、波澜壮阔的战后重建、苏联援助下的基础工业经济建设和中央和地方分权行政体系的形成。 这个系统鼓励地区自给自足,引起了经济崩溃、停滞、个人崇拜和残酷的阶级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实用的新一代领导人在毛泽东去世后重新开始市场化改革,取消个人崇拜,禁止群众运动,政治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且坚决反复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政权。 毛泽东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不是它是什么,而是它的另一边的教训。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作者现在是长江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的顾问,拥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在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任教。 本文用英语发表在《thenewpalgravedictionaryofeconomics,second edition,2008》上,中文版的译文由作者自己确认,允许本刊独家发表。 )

【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共享位置: 欢迎评论

标题:【财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

地址:http://www.5xnr.com/teqsy/1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