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27字,读完约14分钟

从学术研究到执政实践,对“城市化”的思考一直是他关注的问题之一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再次提出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据新华社报道,李克强在讲话中说:“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是新的四个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顺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在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让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使现代农业得到更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这应该是李克强在2013年两会开幕后关于城市化的最新声明。正是由于中央高层官员的反复倡导,“城市化”一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成为各级官员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梳理了李克强的政治经历,发现从学术研究到执政实践,对“城市化”的思考一直是他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的城市化”

在两会召开之前,舆论一直在讨论“城市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的“新型城市化”。城市化和以前的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2013年新年过后不久,李克强在视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时首次明确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标是惠民富农。”

李克强表示,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努力提高内部承载能力,而不是人为“建城”,要实现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必须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

此后,以“人民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事实上,这并不是李克强第一次强调城镇化的目的是“惠民富农”。2012年11月,他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庸时明确指出:“推进城镇化,必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确保粮食安全。”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确保粮食安全无疑非常重要。2012年9月7日,李克强在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研讨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确保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协调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任何时候都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把收紧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李克强不仅强调城市化应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基础,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还阐述了推进城市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2年4月,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了城镇化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包括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节约集约用地、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持和生态环境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告诉《望望东方周刊》记者,上述问题的妥善解决将决定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成败。

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意义,李克强在多个场合表示,这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

2012年7月,李克强在听取湖北省负责人关于武汉市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汇报时表示,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2011年12月15日,李克强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所蕴含的内需潜力巨大。”

2010年6月24日,李克强在上海会见上海市委书记、市长“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专题培训班全体学员时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于城市化,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于城市化。中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推进城镇化将有效刺激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09年12月,中国经济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李克强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为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开辟新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动力。

硕士论文首先提到了“城市化”

根据新华社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特稿,虽然李克强当时已经身居要职,但他仍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李克强的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型中的选择》被李一宁老师编入《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

记者在阅读本文后发现,李克强分析了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工业化发展过程,认为过去20年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或者采取了农业为工业增长买单的方式。这使得农民的负担过于沉重;农村地区不仅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而且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如果这种工业化在工业增长方面是成功的,那么它在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全面转型方面是失败的。

文章进一步分析,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乡镇企业的兴起,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以农村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与农业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并存的“三元结构”。

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多次提到“城市化”的概念。在分析城市化的含义时,他认为实现结构转型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在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持续的大规模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工业部门的低效率、技术落后和信息闭塞的特点就无法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根据农村工业部门趋于集中的产业特点,应使农村人口自然集中在小城镇,抓紧交通等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之后,获得了孙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论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其中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化:城市化的实现可以看作是三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最终标志。然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城市化发展滞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城市化成本高,农村人口绝对数量过多。

李克强指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他写道:“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及其推动的农村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有利于中国农村工业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农业大省”的城市化影响

1998年6月,在共青团中央工作了15年的李克强调任河南,先后担任省长、省委书记7年。

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数据显示,河南的城市化率为20.8%,仅高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据新华社报道,李克强在河南上任后不久,李克强结合调研,制定了《河南省第十个五年规划》,果断提出加快城镇化是农业大省跨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指导思想,将城镇化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对于一向以农业立省的河南来说,城市化无疑是一个新事物。据媒体报道,这与当时河南政坛的强烈冲击波没有什么不同。首先,这是意识形态理解的更新。为此,李克强亲自组织了调查和座谈会,孜孜不倦地讲述了这样一个真理:要致富,必须减少农民,要巩固和提升农业基础,就必须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而这只有通过发展城市化才能实现。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据新华社报道,1999年底,李克强在河南省政府召开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的进一步对接和统一,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刻不容缓。”

2000年底,李克强在亲自主持制定河南省“十五”计划时,明确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齐头并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此,他还亲自挑选了河南26个中小城市、115个重点城镇和中原城市群作为突破口;同时,也对加快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区划调整等相关配套改革,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2003年,李克强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付诸实践,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为河南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和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中原城市群”随着“中原崛起”的理念被提出并开始发挥其实力。

2003年23期《城市规划通讯》发表文章称,河南省省长李克强提出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为重要支撑的中原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在实施“西进”战略措施中的独特作用。同时,要重点发展豫南、豫北、豫东、豫西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选择一些有潜力、好的县域城镇支持其加快发展,形成突破县域经济范围、具有一定区域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符合河南省实际的城镇体系和城市化模式。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在此期间,《河南省“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结果,“中原城市群”开始在全国叫嚣。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显然,这是中央政府对河南战略决策的充分肯定。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2003年11月,在接受《新闻周刊》王专访时介绍,河南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非农业劳动力将占60%以上,城镇人口将翻一番,非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将发生逆转,使河南真正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李克强说,实现中原崛起的根本途径,简称“三个转变”,即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在谈到推进城镇化的意义时,李克强认为,从河南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把大量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才能真正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三个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李克强在推进河南城市化战略时,认识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性。这个任务自然落在省会郑州身上。在李克强的带动下,郑东新区的建设于2001年正式启动。据有关媒体报道,李克强为郑东新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精力,亲自选址,亲自推进规划工作,亲自规划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重大项目,亲自规划建设资金。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2009年6月,在离开河南四年半后,李克强在河南考察时说:“郑东新区的建设不仅对全省城市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向世界展示了河南的新发展和新形象。洛阳新区和开封新区的发展也欣欣向荣。建设新城区的实践证明,河南作为一个拥有近1亿人口的农业大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前景广阔。”

如今,河南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农业大省”。2012年底,城镇化率达到42.4%,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7个百分点。

提高辽宁县域城市化水平

2004年底,李克强被调往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担任省委书记。

与河南省不同,辽宁省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这是因为其工业化基础良好。沈阳大学经济学院的文立在2007年6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辽宁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的论文,记录显示,早在1990年,辽宁省的城镇化率就达到了50.56%。

然而,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辽宁当时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局面,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工人下岗。根据上述论文,在李克强入主辽宁之前,辽宁的城市化率在2003年底仍为55%,在过去的13年中仅增长了不到5个百分点。

面对国有企业的破产,大量工人被解雇,许多人住在棚户区。李克强上任不久就开始关注棚户区改造,他那广为人知的“一切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在棚户区改造中得到突出体现。

李克强在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强调了城市化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略有不同的是,与河南缺乏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同,辽宁城市化中更突出的问题是提高县域城市化水平。

2006年3月,李克强在考察辽宁省法库县等地时,提出要以工业化为先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李克强提出的具体政策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局面;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根据比较优势确定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集聚效应和专业特色;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培育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李克强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重点建设县域城镇和一批中心城镇,推进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不断发展县城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作用。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同时,李克强通过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的建设,为辽宁城市化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秋,李克强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辽宁省的城市化率达到58%,成为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份。

李克强:人民的期望,治理的方向

-新总理的新闻发布会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李克强是什么样的改革者?作为出生在新中国、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代政治家,作为总理,他的改革态度、改革思路和改革决心关系到中国改革的未来

《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维和卢伟|京报道

“不管水有多深,我们都必须这样做,因为没有选择。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这需要勇气、智慧和韧性。”沉重的语言、平静的表情和平静的手势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传遍了全世界。

李克强是什么样的改革家在掌舵中国的经济之船?

如果他在十八大结束后表达的“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是“向外界释放改革信号”,那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新总理,他出现在世界面前,显然是在进一步集中改革的思想——以人为本、富人优先、市场分散。

107分钟,11个问题,媒体统计了新总理:29次提及“改革”。一直坦率微笑的李克强可能不会故意这样做。他强调“把人民的期望作为施政的方向”,并像宣誓一样郑重承诺: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而不是“人民不满意的增长”。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梳理:硕士论文首提城市化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