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9字,读完约4分钟

2013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选举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这位57岁的经济学博士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七任总理。

当大多数人都在期待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手时,熟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专家学者们却在担心未来的航行。放眼世界,美国财政悬崖的阴云尚未散去;欧洲仍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不确定因素仍在积累。回顾中国,前30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的高增长势头也有所放缓。按照国际标准,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正面临着学术界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历史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陷入了经济增长下滑和长期停滞,很少有国家和地区成功跨越了这一“陷阱”。

特稿:解读李克强

国内外许多观察家普遍认为,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已经到了关键的历史关头:只有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未来十年对中国成功扭转局面并在世界上领先至关重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总理,李克强自始至终都有着清晰的历史意识。

去年11月,就在十八大闭幕后的第六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第二位领导人在国务院主持了改革研讨会。他的名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很快传遍中国,成为当年“最鼓舞人心的金句”。

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郑重告诫与会者:“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他们必须承担历史责任。”

"十二五规划是现代中国发展的分水岭."

不难发现李克强过去的政治经历。他是一个总是以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和坚定的意志控制方向,勇于开拓进取的领导者。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两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无疑可以从那些枯燥的数字、指标和讨论中读出他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心和勇气。这份蓝图包含了他的政府未来几年的方向。

这份蓝图概括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共16章62节,以“指导思想”为开篇,重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一次全面、系统、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一位参与规划过程的官员表示,这一纲要自始至终贯穿着李克强的主要思想:中国必须转型和发展。

这种“转型发展”不仅强调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追求,还要求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资源依赖型增长和劳动密集型增长,转向扩大内需、环境友好型和创新型的新发展模式。《纲要》还首次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目标,以抑制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

更重要的是,纲要要求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前所未有地建设一个保护民生的基本“安全网”,并明确政府应该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规划纲要列出了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重点和硬指标的基础上,李克强还指示要单独编制“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目前,该计划已经正式发布。

这份发展蓝图正式公布后,2011年4月,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由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撰写的报告。它一开始就说:“历史将会判断,‘十二五’规划是现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

在经济学家看来,70年代末的“第五个五年计划”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90年代中期的“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启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特征的产权改革。如果五年计划能够成功实施,“中国将迎来一个与过去30年完全不同的增长模式”;这不仅是中国的好消息,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好消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潘塞评论说,“十二五”规划将“决定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如果它得到有效实施,在未来,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和调节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12345678910...2425下一页

标题:特稿:解读李克强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