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5字,读完约4分钟

一小粒谷物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如何保持自己的饭碗?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六个保证”,其中包括“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食品安全问题采访了一些专家。专家认为,我们的粮库已经满了,没有必要去抢劫或囤积粮食。我们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和储备能力来确保粮食安全。

专家对限制食品进口引发的恐慌性购买有何看法?

“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来看,粮食不会短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给予了回复。“中国不缺食物”,这也是许多受访专家的共识。

“每个人都关注食物是件好事,但在流行阶段,我们不必恐慌。”河南科技学院的茹振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他的“百农爱康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人说中国每八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他的小麦品种。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茹振刚非常有信心,“我们国家还有大量的粮食库存,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非常强。”

茹振刚的自信来自科技。他说,“用技术储存粮食保证了我们每年1.33亿吨小麦的正常产量,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的需要。”

中国人每年消耗多少小麦?今年有足够的小麦吃吗?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广防疫和春耕。

据茹振刚说,“从我国水资源和光资源的分布来看,60%的人吃大米,40%的人吃小麦。小麦的年需求量约为1.3亿吨。

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茹正刚相信,“今年仍然是一个丰收年”。

他告诉记者,“以前打下的基础是好的。冬季温暖,积温高,给小麦生长带来很大方便。然而,今年的峰值又大又多,这已成为收益率构成中最关键的内容。”

在“红线”之外,如何挖掘“无中生有”的粮食种植区域?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袁隆平院士仍在海南三亚南方育种基地忙碌着。为了借助科技稳定中国人民的饭碗,提高耕地亩产量,这位即将迎来“鲕背年”的老人提出了一个新计划。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我们抓紧培育耐盐碱水稻品种和核心技术的研究,把1亿亩水稻改造成稻田,预计每亩可养活8000多万人的粮食年产量将增加300公斤。”袁隆平院士说。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雨辰透露,今年袁隆平院士亲自安排他们在全国10个省市部署耐盐碱新品种示范,包括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招远、吉林大安、辽宁盘锦,部分示范基地现已完成播种。

作为早稻,湖北为什么减少播种,江西为什么扩大播种?

目前,中国一些省市已经对粮食种植计划进行了调整。例如,湖北早稻播种面积调整为150万亩,比上年减少50万亩。另一方面,江西省扩大了早稻种植,确保早稻超过1800万亩,双季稻稳定在3600万亩以上。

为什么一个减少另一个增加早稻面积?

"这被称为是因为土地(日)制度是适当的."资深农业气象专家黄智敏告诉《每日科学》记者,“虽然湖北和江西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湖北大部分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江西基本上属于中亚热带。在热条件下,上江以西地区发展双季稻更为适宜。”

湖北地区,如江汉平原,北部与南阳盆地相连,南阳盆地是春秋冬季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与江西早稻播种育苗阶段相比,低温易造成秧苗腐烂。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易受秋寒,降低结实率。黄智敏说,两省种植面积的增减是合理的。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佳方式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我们有多少“魔术”来挖掘谷物的潜力?

全球变暖导致谷物产量下降?答案是肯定的。

4月下旬,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给人们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希望——郭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和植物分子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产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郭的研究组通过增加植物中核源的合成途径来补充对植物的作用,从而提高植物的耐高温性和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和产量。该结果已在上海松江和海南三亚陵水养殖基地验证多年。水稻的生长速度在8.1%到21.0%之间。

无论是袁隆平院士、郭研究员还是茹振刚教授,这句话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的共识:如果从科技上要求粮食,中国的粮食生产仍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王言彬·乔迪·王春·刘芷微)

责任:张静文

标题:写好粮食安全文章确保中国的饭碗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