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3字,读完约4分钟

红树林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周期性地被海水淹没,被称为“海滩森林”和“海底森林”。它们可以保护大坝,减少风暴潮,消除海洋河口污染。它们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红树林还被生动地比作海洋的“幼儿园”。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沿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许多海洋生物不得不在红树林产卵。

今年6月8日是第12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3个“国家海洋宣传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许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保护红树林和呼吁研究接地气体不能“锁定”结果。

中国4家机构占据红树林论文前5名

红树林及其特殊的植物生长环境早在古代就已为人所知。

1982年10月28日,红树林被列入联合国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附件,世界各地红树林研究蓬勃发展。

中国的红树林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几乎停止。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被誉为“海底植树教授”的林鹏带领研究生选择我国三大红树林基地海南东寨港、广西英罗湾和福建九龙江口,分别进行了6年、5年和11年的定点跟踪研究。

1985年,在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举办的国际红树林会议上,林鹏对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介绍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该报告纠正了国际上的误解,即中国除台湾外没有红树林。

第一位在林鹏受训的医生、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行庆告诉记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单位自发开展了红树林研究工作。因此,中国的红树林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如今,中国的红树林研究可谓遍地开花,有许多单位从事红树林研究例如,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表示,参加两年一次的中国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生态学会学术研讨会的人数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发表的红树林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王文卿说,在世界每年发表的红树林论文中,前五名中有四个来自中国。

从纯基础研究到理论与发展相结合

1991年博士毕业后,范行清毅然离开母校厦门大学,选择了广西北海,在那里成立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从事红树林研究的独立法人机构,开始了他的红树林研究生涯。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范行庆每天都带一群年轻人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在涨潮的时候到达红树林基地,然后钻到泥泞的红树林地里,观察、测量、比较、采样等。

然而,蓬勃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没有改变红树林破坏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红树林减少了20%以上。广西是中国天然红树林数量最多的省份,截至2001年,广西天然红树林仅约8300公顷,生态系统功能明显退化。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范行庆认识到,生态学家不仅要在研究领域取得成就,而且有责任创造一种既能保护生态又能维持生计的新模式——因为人们不能光靠保护生态。

农民如何有意识地保护红树林?“埋管网红树林原位鱼类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对这一理念的科学研究。

在范行庆的科研实验林中,许多直径超过20厘米、高约半米的白色管道笔直地立在泥滩上。地下管道将这些管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管网,在这个管网中保存着稀有的中国牙鲆。管周围的孔洞主要用于退潮时的通风,涨潮时一些小鱼小虾通过孔洞进入管内,作为中华齿塘鳢的补充食物。

经过多年的努力,据初步测算,立体养殖系统不仅使红树林下经济生物的年产值增加了20多倍,而且促进了红树林的生长和天然海洋动物的恢复。

红树林研究需要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然而,王文卿说,对类似的接地气体的研究仍然很少。目前,许多红树林研究仍以发表论文为目的,尚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王文卿直言不讳地说,越来越少的人进入森林下的泥滩。许多人认为用电脑可以达到效果,而现场调查是不够的。

樊杭青还认为,红树林生长在潮间带的滩涂上,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系统组成非常复杂。它要求研究人员在提出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之前,要有献身精神并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而,在中国从事红树林研究的一些人员是“候鸟”,缺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系统特征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培训。

为此,范行庆呼吁成立一个权威机构,规划、组织和协调全国的红树林保护和研究工作,以避免重复研究,并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主要目标。(陈瑜)

责任:叶壮

标题:为了保护红树林,研究成果不能“锁在橱柜里”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