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88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右玉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天然的风口。风口碰到沙漠时,这里什么也没有了。几十年来,右玉人民一直在接力,把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长城上的绿洲。
王明华从小就和树木打交道,他跟随成年人种树,现在他继续和他的孙子们一起种植绿色植物。从种植绿色的领导者到致富的领导者,她的经历也是右玉人民不断为种植绿色而奋斗的缩影。
中午,烈日炎炎,70岁的王明华站在黄沙瓦的小山上。这是她奋斗一生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右玉是通往山西省西北部的门户。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南部地势高,北部地势低。这是天然的风口。每年冬天和春天,西北风从打虎口吹进来,沿着吕梁和太原之间的走廊吹下去。
风口碰到沙漠时,右玉变得贫瘠。几十年来,当地人一直在接力,最终把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长城上的绿洲。头水泉村的王明华是右玉之绿的代表。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知道植树给了你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不种树,你会挨饿的。”
从山西太原向北,经过雁门关就是雁北长城的那一天。与“关内”相比,“关外”的山波动更慢。王明华坐在十几棵古老的小杨树下休息了一会儿。
这是她17岁时“战斗”的地方。“一铲、两只手、春、夏、秋、冬”,17岁的王明华因其吃苦耐劳的能力被选为右玉头水泉村的女村长。“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知道种树。当你种树时,你有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不种树,你就会遭受饥荒。”她说。
头水泉村的名字来源于附近的岩泉曾经是一个救命的泉水。那一年的干旱和沙尘暴曾导致前来考察的国际环境专家得出结论,它不适合人类居住。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的沙漠化率为76%,树木造林率不到0.3%,8级以上大风日数每年持续3个月。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右玉被沙尘暴“欺负”。它看起来像什么?王明华说:“我9岁就上学了。当春天刮风的时候,我出去和其他同学握手。一个原因是我害怕被吹走,因为我很虚弱。另一个是因为我白天看不清楚,所以我害怕失去它。”
不仅如此,村民们建造的房子与其他地方不同,“房子都是在其他地方建造的,一个接一个;右玉建了一座房子,每座房子都要用一条路隔开。事实上,这是在为沙子建造通道。”王明华回忆道,“在修理家里的门时,门是被推进去的,而不是打开的,因为沙子可以在一夜之间掩埋一半的门。”
当地有句老话非常生动:“风一年吹一次,从春天到冬天。白天点一盏油灯,晚上关上门。”新中国成立初期,今天的古城右卫曾是右玉县。西北风常年携带着沙子,几乎填满了高达10多米的古城墙。
紧挨着县城北面的是“黄沙洼”,这是一个40英里长、8英里宽的流动沙丘。它每年行驶超过10米,被当地人称为“大灰狼”。为了封住狼的嘴,必须在这个沙丘上植树。
“如果你不能做一次,那就再种一次;如果你不能在一年内完成,第二年再种植一次。”
"那买树苗的钱在哪里?"那时王明华还在上小学,看着成年人从其他地方的杨树上摘树枝并移植。“杨树的两个枝干放在一起,让它们‘拥抱’,所以不容易被风吹走。”王明华捡起树后的两根树枝,比划着。当地人亲切地称这种小杨树为“萧劳杨”。
20世纪50年代,右玉县组织了数千人“战斗”,其中包括800名学生。头水泉村位于黄沙洼地脚下。王明华背着锄头跟着成年人上山。"那时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帮忙运水和幼苗。"她说,第一年,他们种了9万多棵树苗,但第二年春天,持续了几天的8级大风把成千上万人的劳动成果连根拔起。
“如果你不能做一次,那就再种一次;如果你不能在一年内完成,第二年再种植一次。”王明华的演讲伴随着一声由衷的笑声:“那时似乎并不累,每天都有无尽的能量。你现在看到的每棵树都至少被移植了五六次。”
60岁的“萧劳杨”有一个黑色的树干,有10多米高。今天的黄沙洼已经成为一个被青山环绕的公园和实用教育的基地。目前,这里有一片绿色的草地,阳光像沙漏一样从“小老阳”的树丛中倾泻而下,形成一个连续的阴影——只有偶尔露出在草地之间的沙粒,集体向东南方向弯曲的“树的姿态”,以及几个被玻璃包围的“标本”,揭示了树根,讲述了当年在这里植树的困难。
“黄沙三战”八年后,树木成活率提高,沙丘移动速度减慢,右玉人终于堵住了“大灰狼的嘴”。与此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套适用于半沙土的科学的森林管理方法,即“穿靴子、戴帽子、贴封条、系皮带”,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所谓“穿靴子”,就是在河岸上建造一座雁翅状的护岸林。“戴帽子”是指在流动的沙丘上开网状沟渠,用绳子和压条把幼苗捆起来固定沙丘;“扎带”是在半个斜坡周围修建防风林带。“密封”是指在侵蚀的犁沟边缘和风蚀碎屑堆上密集种植且无规格,种植牧草,然后继续种植。
虽然黄沙洼暂时被封锁,但每年的补种任务仍然很重。20世纪60年代,已经长成大姑娘的王明华和他村里的姐妹们组成了突击队。他们每天黎明上山,中午不回来。他们为自己设定了每人每天种植100棵树的标准,这比一些男性劳动者的标准还要高。附近的水源在两英里外的康查沟,所以他们就去打水。“左肩改变右肩。一天结束时,肩膀上布满了血泡。”
渴望水,渴望烤土豆。王明华还记得村里的一个姐姐,雪娥子,她中午回去做饭,然后就赶去了山里。"从远处看着她,她拿起一个烧焦的土豆,边走边咬."在他面前,他神奇地从围裙里拿出一些窝头,让几个年轻人的眼睛闪闪发光。
从王明华的眼中,似乎能够看到那段燃烧的激情。今年70岁的她仍然是支部书记,依然容光焕发。
“小时候,我跟着大人们去种树,现在我继续和我的孙子们一起种树。”
站在牛心山上,大片的云彩迅速划过天空。蓝天似乎刚刚被洗过。目前,右玉的绿化率已经达到56%,几代人一直在不断的接力绿化,终于把右玉变成了绿色,把右玉的精神变成了一张名片。
右玉县县长王志坚说,全县有林地8000亩至169.9万亩,林木造林率0.3%至56%。今天的右玉已经扔掉了“不适合生活”的旧帽子,王明华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绿化运动中的一个明显的注脚。
在黄沙瓦周围走了一个小时后,王明华的脚力没有减弱。“小时候,我跟着大人去种树。现在我要带我的孙子们去种树,”她说。"我一生都在和树木打交道。"像一个固执的“年轻的老阳”,从种植绿色的领导者到致富的领导者,她仍然是同一个女孩,她的信心并没有减少。
王明华从小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新中国成立时,31岁的曹用土改获得的12亩土地换来了贫瘠的沟渠,但他种的庄稼长得很好。当市委书记问他“秘密”时,曹对说:“我不明白真相。我知道种树可以挡沙,挡沙可以种粮食,种粮食可以娶老婆。”
绿水青山带来的变化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玉米的亩产量过去是50公斤,但现在是1000公斤。"王明华说。现在,右玉有了更多的“财力”来规划造林:经济林和生态林品种,使绿化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右玉27.6万亩沙棘林每年可收获1800吨."右玉县林草局局长刘占标表示:“目前,围绕沙棘果酱生产、果汁加工和配方食品生产,已形成9家加工企业,年产值1.96亿元,带动农民沙棘收入1440万元。"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李昂表示,山西已初步建立了西北丘陵山区防风固沙治理区、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治理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效改善了陕北固沙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山西生态扶贫的道路,在现代治沙实践中不断弘扬和丰富右玉精神。”(乔东)
《人民日报》(第14版,2020年6月18日)
责任:叶壮
标题:70岁的王明华:让家乡从沙屋走向绿树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