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49字,读完约14分钟

贵州是国家摆脱贫困的主战场。同时,其农业发展具有典型的资源碎片化和艰巨的生态保护任务。贵州在2018年提出的农村工业革命有效地促进了工业扶贫和工业振兴。工业扶贫与工业振兴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两者密切相关。产业扶贫在制度机制和发展基础上为产业振兴提供了有效积累。工业振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方向。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涉及方方面面,最直接的联系点是工业发展。工业振兴是农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工业扶贫是扶贫的重要起点。两者都注重农业发展。在分析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借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在产业扶贫与农村振兴中的实践,提出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的措施和建议。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一、工业扶贫与工业振兴有机联系的关键环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中央2020年第一号文件》,促进工业扶贫与工业振兴的有机结合,需要坚持四个发展方向。

(1)要素——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互动。农业产业的初始阶段是在要素作用下形成的区域集群。土地“碎片化”和农村“零+集中化”等问题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扶贫运动中,大量人才、财政资金、科技等因素被注入农业农村,促进了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的积累。积累的生产要素为振兴农村工业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一方面,政府主导的要素注入不具有明显的要素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农村要素向外流动的渠道没有完全畅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农村内部因素的内部循环和外部因素的单向注入很难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必要与资本、现代技术等各种因素合作互动,建立城乡要素联合流动机制,提高要素边际效益,促进城乡要素双向互动。在农村现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好扶贫运动中的资产和人才,发挥联动效应,吸引更高层次的生产要素进一步集聚,形成农村人才、土地、资金和产业的良性循环,是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的关键。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2)目标——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一个重要表现是农产品分阶段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并存,迫切需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在工业扶贫中,大量的农业园区和坝区在扶贫中发展起来。农业的规模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提高。然而,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应该受到重视。振兴工业就是振兴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促农业,以绿色促农业的原则。我们必须把工业扶贫引向生态转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绿色生产力”。通过农业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改革,可以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优化生产布局,警惕规模不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是工业扶贫与工业振兴有机结合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3)工业——从农业产业化到123产品的整合与开发。在消除贫困的强大动力下,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客观上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形式固定、农产品加工粗糙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为了促进农村123个产业的综合发展,123个产业的综合发展不同于农业产业化,它强调农业功能的多样化、三个产业的有机结合、农业形式的丰富化。 更加重视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循环农业、农业深加工、智能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等新的产业形式和新模式。 我们应该着眼于形成一个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体系。要强化综合发展理念,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转化率和附加值,发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由生产功能向生态和生活功能的扩展,将信息化、现代管理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4)主题——从驾驶到共建共享。在工业扶贫的实践中,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输血”行为。在整个产业发展链条中,农业主体参与不深,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不可避免地导致“福利陷阱”。对于企业来说,争取补贴的利益联系机制既不牢固也不长期。一些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系仍然局限于简单的要素交易关系,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些企业呈现出一定的机会主义倾向。《农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鼓励新的商业实体和小农户建立契约式和股权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高农民参与一体化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加入和关爱农民的激励机制”。“振兴工业的关键在于农民收入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要培养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必须把“养鱼”和“养鱼”结合起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和与产业链相连的企业之间应形成稳定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诚信法治的合作关系,使农民能够共建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有效合力。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二。贵州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实践

2018年初,贵州省委提出“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工业革命”。围绕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集、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动、基层党建等“八要素”,紧紧抓住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与消除贫困、振兴农村紧密结合,推动贵州农业向规模化、协同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一)产业选择、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市场化发展。

贵州的“八山一水一田”和土地资源的严重分割,“一切都有点,一切都超出规模”和“自给自足”一直是贵州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贵州农村产业革命以产业选择和产销对接为关键要素,强化市场导向,注重优势资源,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转变工业生产方式,按照优质要求发展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市场导向、小农户和大市场有机融合转变。在产业选择方面,围绕优化生产力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导向,结合土壤、气候、坡度、水热等自然资源条件,确定食用菌、蔬菜、刺梨等12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推进500多亩坝区结构调整。该产业采用了领导小组、特殊工人阶级、专家团队和一套推广方案,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土地产量和生产效率。在产销衔接上,以销售和流通环节为重点,协调省内外市场,抓住东西合作机遇,准确衔接省内消费需求,形成校农结合、农超结合的模式。2018年,将减少785.19万亩低效玉米种植面积,替代666.6万亩蔬菜、水果、中药、茶叶、食用菌等特殊经济作物。全省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060万吨,粮食与经济作物的面积比例将调整到35:65。火龙果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二。六盘水市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占贵州省刺梨种植面积的42.7%。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刺梨基地。两年来,东部省市建立了290个农产品供应基地,对口援助城市建立了86个绿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向东部援助省市销售农产品达到47亿元。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2)培训农民和基层党建,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党管农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党的农业事业、农村事业和农民事业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长期以来,贵州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对农村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农村人才单向流失严重,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提出的农民培训和基层党建,不仅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引路人”作用,而且加强了农民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促进了扶贫与智力支持的结合。“培训全体农民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启动,为1842万农民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实现了三年内农民培训的全覆盖。《全面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推动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入融合。在产业链、合作社等中建立了党支部和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创业热情、领导发展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明显增强。共有45,600名干部被分配到各村,其中8,848名是第一书记,这表明所有贫困县、乡、村都有下属领导人,所有贫困人口都有干部可以帮助。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3)筹集资金和提供技术服务,促进要素在农村地区的集中。农村农业要素的缺乏一直是贵州农村工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真钱”和科技的支持。贵州农村工业革命强调资金和技术服务的一体化,促进资本、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有效地汇集到农业村庄,有效地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扶贫资金的带动作用和社会资金的聚集作用,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内涉农专项转移支付的整体协调和整合,基本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内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涉农基础设施投资的分类整合,出台了《关于建立涉农资金统筹协调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66个贫困县将整合260多亿元财政涉农资金,促进精准扶贫。两年内,贵州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0多万亩,高校农业示范园区综合产值超过4800亿元,6300多家企业入园,建成4个国家现代农业工业园。面对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难题,贵州不断推出“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等强有力措施。全省共有1万名农业专家入选,形成了“科技代表+特派员+农业顾问+农业企业家”的农业特色专家队伍,并被派往全省88个县(市、区)和500多个乡镇提供服务,惠及近百万人。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四)组织、利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现代化要求生产经营组织不断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激发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农业是一个天然的弱势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的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贵州探索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将生产端和市场端与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和品牌优势。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资源和农户的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和分红增加收入,从而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生产能力和收入。2018年,贵州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52家,同比增长33.9%。其中,249家龙头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知名)商标,3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培育农民合作社6257个,788.2万人带动204万户,家庭平均收入增加10062元,人均收入增加2604.6元。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三、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的建议

(一)巩固工业扶贫成果,作为工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消除贫困运动将很快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已经脱贫的地区和人口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工业项目高度同质,一些项目的政策收入比例很高。特别是,960万穷人被重新安置以帮助穷人。这些搬迁家庭的就业发展值得警惕。在促进工业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视一件事而失去另一件事。我们要关注贫困人口,把巩固工业扶贫成果作为工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建立监测和救助机制,防止贫困人口回归。我们应该长期培育一些基础薄弱的产业。根据各地区工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发展目标,避免“大跃进”,确保工业扶贫成果向工业振兴顺利过渡。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2)相关元件的连续继电器。工业振兴离不开要素的提升,必须坚持农业优先发展。一方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扶贫任务无法完成后“一走了之”。对于产业扶贫积累的区域合作、对口帮扶、驻村团队、科技下乡等机制模式,要及时总结经验,特别是要加强扶贫资产的清理和后续管理,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把产业振兴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方向性标准”,确保“可保留”要素;另一方面,要促进要素的耦合和联动,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支持和保障制度的改革,清除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理清村集体经济、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强化劳动价值特别是知识价值在产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为农民、企业家、村干部、科技工作者等方面发挥作用创造舞台和环境,促进要素“发挥好”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三)坚持优质农业、绿色农业。在大范围、大规模推进工业扶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业资源环境问题和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位于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突出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多而不优,农业品牌杂而不亮,农业规模大而不强,资源环境紧张,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在产业振兴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优质农业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投入减少、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和生态工业模式。坚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根据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农业产业发展强度,统筹利用生产空,严格保护生态空,加强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加强“生产”和“管理”两手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改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加快建立绿色农产品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增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4)完善密切利益联系机制。我们要始终以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为基本出发点,增强农民参与和融入产业振兴的能力,完善农联农强农的有效机制,实现、维护和平衡各方利益,形成推动产业振兴的更大合力。要统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和扶持小农户,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者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和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 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者通过股份合作、产业管理和社会服务,有效构建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需求链四个维度和空链间的合作分工。 积极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加强农业技术指导、信用评估、保险推广、市场预测、产品营销等服务,为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本文是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的成果。这是贵州财经大学重大课题“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资助项目。作者张在杰和陈鹏宇是贵州财经大学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

职责:张洋、王瑞静

3,175,673,。从贵州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张洋,王瑞静

标题:从贵州的实践研究看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联系

地址:http://www.5xnr.com/teqsy/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