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5字,读完约9分钟

 德国工业史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第一,没有所有权和核心竞争力,只有模仿和低价没有前途。 第二,不创新真的会死,这是德企业的血教训。 要创新这件事,有意识,有环境,需要制度保障,这些德国一样不少。 [详细信息]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从1870年到20世纪初,“德国制造”质量低,价格便宜,当时世界制造业的金字招牌是英国。 为了和德国制造划清界限,英国要求所有商品都必须标明生产国。
之后,德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向英国人学习”,从简单的复印件中尝试开发产品,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0世纪初,“made in germany”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现在,大部分人都不记得那个历史了。
日本人也走和德国人几乎一样的路。 从复印、便宜货开始,拥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技术和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逆袭了很多欧美企业。 受日本产品和新兴市场的冲击,德国摩托车、自行车、照相机和纺织品产业基本上死得干干净净。
与日本电子产品的新技术和东南亚纺织制造业抗衡的德国企业越来越强。 比如德国的工程化学工业和汽车制造业。 中国制造可能占据世界,但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使用德国的机械设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英国海外大臣顾问伍德( steward wood )以前在英国卫报上写道:“小声向德国学习了很多。” 特别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值得在英国学习。 在我们寻找目前最大挑战的答案时,德国可以给我们启示。 ”。 ——这就叫风水交替吧。
& NBSP & NBSP & NBSP & NBSP这一短的德国工业史告诉了我们两个理由:第一,没有所有权和核心竞争力,只有模仿和低价没有前途。 第二,不创新真的会死,这是德国公司的血教训。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在过去的100年里,从阿司匹林、隐形眼镜、汽车气囊到mp3、sim卡,德国人的发明很多。 许多德国企业至今仍享有这些老一代发明的红利。 这种长达几代的专利红利是中国商界很多人最痛恨的“专利壁垒”。 很遗憾,这是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年,德国新技术开发和创新行业投资达到794亿欧元,占gdp的2.98%,目标达到3%。 欧盟的平均值为1.97%,中国同步这个数字为1.98%。 不同的是,创业投资在德国不盛行,天使投资基金更稀少,因此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创新投资占有重要的头脑。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说到3%这个数字,我们的联邦政府也感到骄傲。 由于许多德国企业增加了对研发的投资他们看到这个数字本身在增长。 ”。 德国博世企业前主席、现任监事会主席弗朗茨-菲润巴赫( franz fehrenbach )对本财经说。 德国博世不是上市公司,他们一百多年来不变的战略是对研发进行巨大投资:几乎是总销售额的10%。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德国整体的研发投资几乎占gdp的3%。 但是我认为德国需要3%以上的数字。 因为德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唯一的资源是德国人的智慧。 为了不减少德国的竞争力,必须增加对研发的投资。 ”。 菲润巴赫在接受本财经独家采访时说。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这个欧盟gdp最高的经济体,约有5成的gdp是由出口创造的。 过去五年,即使在欧洲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情况下,德国私人板块和公共研发机构的投资也增加了15%。

欧盟每年对世界研发投资进行比较排名。 据年统计,大众、三星和微软是世界上投资最多的三家企业:大众去年一年在研发上投入了135亿美元,超过1000亿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近19%。 另外,前10大公司中有5家是美国企业(英特尔、微软、谷歌、默克约翰逊)、2家欧洲企业(瑞士洛什、瑞士诺瓦)和日本丰田。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这些千亿级鳄鱼有很多创新性的大话题,化工领域正在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企业正在寻找氢动力和电力等替代能源。 德国的环境监督管理政策引起了一系列关于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和能源效率提高的技术革新。 与创新相比,德国制造业的话题无限多,但关系到日常生产的是生产流程和现有产品的持续改善。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变革不是放弃或破坏,而是追求质量,走在领域的价值链之上。 提高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 所以我们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地研究开发,研究开发不能产生生产力。 ”。 菲润巴赫对本财经很坦率。

菲润巴赫认为“效率”的概念与创新密切相关,一是创新新产品,另一个是改进技术,更新现有产品。

“有些公司通过创新产品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些公司则通过实现运营上的完美来获得竞争力。 以博世为例,我们生产了数百万个零件,保证同样的质量,没有缺陷。 ”。 菲润巴赫对本财经说。

在研发行业,博世的投入约为销售额的10%。 据菲润巴赫估计,竞争对手在研发方面的投资约为销售额的3%到6%。

德国超级航空母舰几乎不坚固,但不是有德国坦克实力的最终原因。 在德国,99%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他们在工业上活跃,如此繁荣,因此德语中小企业“mittelstand”成为代表德国工业脊梁的固有名词。

德国哈佛战术专家西蒙( HermannSimon )于2009年就祖国《mittelstand》写了一本书,名为《21世纪隐形冠军》( HiddenchamPionsofthe 21st Century )。 “隐形冠军”是指在某细分的工业行业中名列世界前三或在自己所在地区排名第一。 尽管如此,他们的企业品牌还不太为人所知。 最近西蒙更新了他的研究数据,根据去年的数据统计,在世界2764家全球领先公司中,德国占1307个席位( 47% )。 这些公司占德国出口额的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美国占366席,中国占68席,英国占67席。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这样的企业集团在研发投资时通常是工业企业的两倍多。 即使与擅长专利的大企业相比,通过专利和员工数量进行比较,每个员工的专利数量也是普通大企业的5倍。 考虑到价格的微细化,他们最终的投入产出更高。

举个例子,德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enercon拥有世界风力行业专利数量的30%。

德国企业的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连他们参与的偏门行业都没听说过。 西蒙发现了很多分散在德国各地的这样的宝物式中小企业。 例如,德国凯米特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稀有金属铯和锂制造商。 3b scientific是解剖教育辅助行业的领导者uhlmann是医药包装系统的领袖,你能想象flexi专业生产宠物伸缩牵引绳吗? 只有小狗绳,他们垄断了世界市场的70%。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当许多企业现在热衷于“外包”的概念时,德国的“mittestand们”绝对反对“外包”的概念,特别是涉及他们的看家专业信息。

德国有一家叫wanzl的中型公司,主要业务是生产手推车和机场自制手推车。 他们的手推车畅销世界各地,包括日本东京的成田机场。

机场手推车? 技术含量看起来不太多,但质量要求很高。 这家企业的所有零件都是在自己的工厂生产的。 因为他们认为它能保证达到他们设定的质量标准。

这不理解中国企业对许多德国中小企业开始收购时的困难很大。

在现在的德国企业中,最热的发明大多来自中小企业。 比如,只有3d印刷技术这个小行业在美国和德国聚集了中小规模的技术企业,所以很多中国企业去德国收购在3d印刷方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 毕竟,这些看起来不富裕的中小企业不想销售。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沃顿商学院的christian terwiesch教授表示,德国式创新的诀窍是,在狭窄的专业行业中技术专业信息过硬,即使是小板块也会成为市场领袖。

许多中国企业乐于收购这样的小企业,收购成功的很少。

在创新这个行业,德国的超级航母们和中小企业都在看风景。 他们在那里面游泳。

但是,创新气氛活跃的不仅仅是公司的功劳。 德国的整个市场体系似乎是根据需要定制的以鼓励创新,这是美国人嫉妒的。

对比创新,事前必须证明的问题是研究开发一词说了好几年,开公司的人不知道。 为什么大家对致力于创新有保守的意见? 因为有些领域从投入研究开发到120年后才能突破。 这些领域在医药领域尤为明显。 机械制造业用不了那么久,但不是很快就有效。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公司向研发投入资金,现有技术找不到市场。 这个消息的不对称在很多国家都存在。

德国有特殊的“中介”,即“孵化器”,填补了技术和市场的差距。

德国有数百个研究机构,慕尼黑的马普托(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pi )是有名的房子。 他们支持和开始了生命和资产科学的研究项目。

德国夫琅和费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fraunhofer-gesellschaft ),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有近66年的历史。 他们有67个半自治型研究所,像科研开发的搬运者一样,将一些成熟的科研成果搬运到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

这些科研中介组织是德国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没有他们,德国许多工业行业的创新可能无法到达终端。

例如,在夫琅和费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研发预算每年达到20亿欧元,其中30%的资金来自政府,另外7成来自一点公共预算支持项目和公司的合同。 他们的责任是将技术创新顺利投入市场,几乎超越了所有领域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人的强项行业,从健康医疗到能源。 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对中小企业技术孵化很好。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这些研究项目不仅停留在学术杂志的程度上,而且迅速商业化,不仅仅是企业,也有可能惠及整个领域。

另外,德国公司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方面竞争激烈,但在价格战上不会互相压迫。 德国公司之间的联系紧密,互通有无。 他们把这种紧密的信息表现称为精英集群( clusters ),共享创新和科学技术红利。 特别是德国最有竞争力的化学工业、汽车和电子设备和工程行业。 他们不是互相解体,而是合作。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德国产品经过几十年的变革,中国制造也可以。 至于“中国制造”什么时候能扬眉吐气,我想是十年了。 走在科学技术的最前线大约需要20到30年。 ”。 德国公司战术专家、罗兰伯格战术咨询企业创始人和监事会主席罗兰伯格( roland berger )对中国制造的乐观估计表示:“以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出模仿阶段为前提,自己的生产计划 现在的世界是透明的,世界的一端有新技术,另一端几秒钟就知道了。 所以学习的过程要加快。 ”。

【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贝格说:“德国人从未放弃过制造业。 因为我知道制造业的强大对金融独立国很重要。”

中国制造公司正在经历艰难的变革,需要寻找参考方向,德国确实是最好的榜样。

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制造”( made in germany )也没有得到现在的好评,但在德国公司一代的努力下,德国制造已经成为良好质量、可靠性、技术革新保障的代名词。

“解读德国兵车”与德国企业战术专家对话,发掘“德国制造”金字招牌背后的秘密。

标题:【财讯】解密德国战车之不革新会死

地址:http://www.5xnr.com/teqsy/1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