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1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顾圣洲教授就“城市化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顾胜展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新红利,是稳定增长的最大新引擎。最突出的特点是促进人口的城市化,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市民化不仅仅是一个户籍问题,关键是要使城市人口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住房和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使他们能够融入、留下、生活、找到工作和创业。
顾胜展说,完全的城市化应该使城市人口实现三维转型: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型,从农村到城市的区域转移,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一步三维转型,但中国城市人口虽然已经实现了区域转移和职业转型,并通过非农化成为农民工,但还没有成为公民。中国城市人口市民化有三个特点:一是面积大,任务重。目前有超过2.6亿的农民工,其中大部分都伴随着家庭移民的趋势。未来,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将走向城市。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新增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至少需要十年时间。第二,高成本。市民化是一项高成本的改革。农民工需要大量的公共投资才能穿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五衣”。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蓝皮书,在未来20年,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市民化,而市民化的人均成本为10万元,这至少需要40-50万亿元。第三,困难在于稳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市民化的坚实基础是有就业机会。只有城市户口和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可以说,公民化基本上等于稳定就业加上住房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顾胜洲强调,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应通过多渠道分流,有序稳步推进,实现“三批”: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有稳定工作的人在城市定居;鼓励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向中西部城市转移和回流,促进部分人口的当地城市化。第一,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地方化,城市农民工群体可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广泛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镇登记人口与非登记人口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当前,促进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均等化,使基本公共服务逐步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尤为必要。同时,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本分担机制。第二,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并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户籍制度改革并不困难,但困难在于如何剥离户籍制度所附带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研究表明,在户籍簿中,现在有67种不同的城市居民待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说是“率先垂范”,实行“分类指导,城市不同,群体不同”的原则。对于大城市,应优先考虑改变劳动关系稳定、长期家庭工作、居住在城市、居住、工作和收入稳定的“沉淀”流动人口,基本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应该向进城务工人员敞开大门,鼓励他们到城市定居。对于县城和中心镇,应该打开城门,让农民自由进入城市。三是引导在沿海和东部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回流一批,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向中西部城市“双转移”。“双转移”和农民工的当地城市化使数百万工人能够在家乡找到就业机会而不离开自己的家园,这可以大大降低“两栖”和“钟摆”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全球金融危机形成了一个重要机制,迫使沿海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调查显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有800万农民工创业,3000万人就业,达到了“吸引一个人在家乡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致富”的效果。例如,富士康从深圳迁至郑州,导致数十万人就业,并带来了河南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变化。河南省农民工在本地就业的比例超过了外出打工的比例。完善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减免税费降低创业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农民工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和融资,从而解决创业和购房所需的资金。探索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和园区,为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标题:辜胜阻:市民化=就业+安居+公共服务均等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5054.html